35岁的职场人,绝大多数都面临着一次比较重大的职业抉择,又或者,干脆就是职业危机。
前期职业发展和积累做得相对不错的,这个年纪,已经在中高层,但外人眼中的光鲜亮丽,只有当事人才冷暖自知:
肉眼可见的职业天花板,暗流涌动的管理层紧张关系,更糟糕的情况是,突然发现这份职业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主要会有以下3个问题:
职业发展瓶颈问题;2.转型问题;3.工作生活平衡问题。
前期职业发展和积累做得不够好的,到了这个年纪,可能面临着35岁被裁员的危机,又或者,虽然不担心被裁员,上升通道受阻、工资捉襟见肘,面对各种经济压力疲于应付。
于是,35岁以后的职业规划应该怎么做?就成为了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到底怎么规划?
前期职业发展和职业能力积累不同的人,所拥有的可能选择也是不同的。以下的分享,我也将从前期职业发展和积累的两种不同情况,分别给出一些方向和建议。
35岁以前,职业发展和职业能力有深厚积累,职业规划要发挥优势
1、寻求在现有岗位上的进一步提升
从中层管理者,或者是中级专家,进一步在内部上升到高层管理或者最高级别的专家,难度都是很大的,影响因素也很多。
在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最终从中层管理走上重要的高层岗位的,都是凤毛麟角。
如果内部晋升无望,可以考虑外部机会,比如去一家规模小一些的公司,直接做高管甚至合伙人;
比如去到需要自己专业经验和技术的新兴行业等,都可能获得更高的职位和更多的薪水。
2、考虑充分发挥过往职业积累的优势,转行或创业
在我10多年的HR职业生涯当中,发现有很大一批看起来职业发展不错的人,实际上,取得的主要成绩,是靠着个人强烈的责任感和学习力驱动的,但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
也就是说,在35岁这个时间点,如果之前未能靠兴趣获得过任何收入或比较好的反馈,最好不要贸然从零开始做所谓的“感兴趣”的事情。
更保险的做法,是考虑通过过往积累的行业经验、工作能力、各类资源等,进行转行或创业,而不要真的“从零开始”。
比如,很多人力资源经理或人力资源总监,会在30多岁或40岁出头的时候,转行做培训师、管理咨询顾问,或者自己创业做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商等。
3、考虑在现在岗位上不断提升,成为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
前面我们说了,到了一家企业的中高层岗位,进一步获得职位上的晋升,是非常难的。
这就必然会有一批中层管理者,注定会在中层的岗位上干到退休,或者中途因为能力或精力不济,而被降级甚至辞退。
如果没有机会升职,那么,在中层管理岗位上,精益求精,让自己在同一个岗位上,也能每年都有成长和改变,成为公司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其实也是职业上的一种成功。
从30岁到35岁:为你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