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隐忧
先有深圳38岁IT男资金链崩裂,后有“华为清理34岁以上老员工”谣言风起。招聘启事中“35岁以下”的要求虽然早就令人诟病,但如今显示出的威力却大不相同。令人震撼的是,老龄化正不可逆转地重塑社会,中国中位数年龄赫然到达36.7岁,一半以上的中国人超过36.7岁,这在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超龄”现象。
80后中产正不断跨越“职场生死线”,人社部却忙着对延迟退休方案表态:2020年之前肯定出台。中产一边遭遇“两头堵”,一边要应付子女教育、父母养老。产业界则拼命捣鼓人工智能,未来没准要跟机器人(行情研报)抢饭碗……如何度过退休前的20多年,大概是最值得焦虑的事。
早年间,中间阶层的窘境曾在80后父母那代预演,下岗职工唱着“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再就业的场景,恍如昨日。不同的是,当年大家无房贷,国企甚至有补偿。如今中产家庭背负杠杆,再碰到个职场危机,妥妥的房贷违约跑不了。
不过这都不是最厉害的,网上盛传中产破产三大法,正是创业、炒股、得大病。
有的中产有积蓄,听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兴奋了,也不看个人条件和市场环境,毫无把握地奔着风口就冲进去。运气好ABC轮捷报频传,运气不好转眼就赔个底掉,从中产跌落“中惨”。
指望炒股发家,在这个专治不服的市场也基本是奢望。近两年A股就两种走势:一是向上假突破后下跌,二是直接下跌。仅2015年6月15日后这波回调,一月内击倒2000万个人投资者,20多万个50-500万市值账户惨遭“歼灭”,3万个500万以上账户不知所踪。每次股灾,都成为对中产的洗劫。“珍爱生命、远离股市”似乎不再是调侃,而是金玉良言。
得大病当然概率低,但中产人到中年,得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高血脂并不少,加上缺乏运动,IT男、媒体人过劳猝死的消息屡见不鲜。这些中产有车有房、收入不菲,但一场大病就能将打回原形。
所以中产领着高薪、还着房贷、愁着失业,看似风光无限,却养着一家老小,憋着不敢生病,思虑着未来出路……妥妥地成了最焦虑的人。
何以解忧
中产的焦虑在于,看清了问题,却束手无策。但历史地来看,有些焦虑完全没必要,因为后面没准有更大的焦虑等着你。
2005年媒体刚提出“中产焦虑”概念时,北京、深圳的房价才6000多,上海也不过8000多,那时中产开始喊焦虑。现在回头看,简直是“黄金年代”。董藩教授就说,北京房价会涨到80万元/平方米。真有那么一天,没房的死心了,有房的爽上天,大家都犯不着焦虑。
焦虑变不成钱,中产要解忧,只能靠三件事:提升自我,防范风险,保持乐观。
俞敏洪自认为是北大同学中最差的,他曾自我调侃说:“如果这辈子实在是追不上大家,我会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到了80岁以后,把你们一个一个送走了我再走。”其他风险也可怕,但最可怕的就是健康风险。
经济越不景气,越要投资自己。跑步潮表面看是阶层标榜、群体作秀,乃至被揶揄为“中产阶级广场舞”,背后却透露着深刻的群体智慧——这就是当下中产最好的投资,也是消解焦虑的良药。
中产对子女教育的关注,虽然重要,却大可不必紧张。中国的经济格局在不到20年内就经历层级跳跃,未来还将面对人工智能的崛起。这其中,知识的创造和淘汰速度将史无前例,人类的能力都将面临消解和重构。届时,什么样的人才最有价值,还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