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一份2014白领新标准:1、月薪6000元以上;2、城区有一套两室一厅住房;3、有一辆8万元以上轿车;4、是时尚买手;5、每年出游两次以上;6、过环保低碳生活;7、经常参加有氧运动;8、有或时政或金融朋友圈;9、办公室只是工作场所之一。看完这“白九条”,我们才恍然大悟,醒醒吧,别以为自己坐在办公室就是白领,咱就是搬砖的!
“我是白领吗?”有人计算之后乐滋滋一笑——原来咱真的跻身于白领之列了;有人比较之后颇受打击——自以为白领很多年了,原来只是个“伪白领”!大部分身处劳动一线的人民群众,心里一冷,嘴角呵呵一笑。
调查并公布“白领标准”,到底想干什么?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叫“白领”?从前,中国人也是以“坐办公室”为荣的,但当时没有白领的概念,后来外企来了,西装领带和白衬衣来了,“白领”的说法也就舶来了。然而,与十几年前多指外企员工相比,如今的“白领”概念越来越模糊、范围越来越大了——宝洁公司的文职员工当然算白领,IT公司员工应该也算,以此类推,工作性质相当(甚至工作更轻松、领子更白)的电力公司、中石油、中国烟草等部门的文职员工当然也应纳入其中,而一些私人公司的“办公室小姐”(office lady)好像也可以归入白领群体……如此一来,这一群体的范畴已经无比庞杂,而其收入也跨度极大。很显然,所谓“白领”,如今早已演变成一个纯粹民间的泛指或者客气话,认真不得。一本正经地发布所谓白领标准,更用收入来作为唯一考量,无异于将一段“二人转”,非要神情肃穆地用美声唱法来演绎,未免可笑。
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日益复杂化,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单靠“白领”、“蓝领”已经不够用了,不仅出现了“灰领”、“金领”、“粉领”,连“蓝领”也要细分为“锐蓝”、“普蓝”和“深蓝”。此番有关机构发布了“白领标准”,莫非不久的将来,还要发布“领系列”的标准?如此,岂非将来几年的研究课题都有着落了!
也有专家坚持认为:“中国并不存在着一个中产阶层”,眼下还是一个“中层缺失”的社会,因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中等收入者随时面临跌入下层的可能。在中国,最近的这几年中,这些“白领阶层”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同时背负着房价飞涨、医药费高昂、子女教育成本上升的沉重包袱;除了看得见的壁垒外,他们的压力指数和幸福指数估计也与抽象工资是不成比例的,“过劳模”、资源失衡等社会性、体制性问题也让他们不堪言“白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