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惊现外形酷似央视大楼的“小裤衩”,这再次引起舆论对国内山寨建筑遍地开花,原创新建筑贪大雷人,市政建设千城一面等建筑怪象的关注。专家认为,当代中国建筑风格盲目西化,过度奢华求异等现象层出不穷,这其中既有文化自信缺失,缺乏创新动力的因素掣肘,也有规划不切实际,决策唯领导是从的体制障碍。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与文化发展速度不相匹配,只有正视并解决这种失衡,才能真正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建筑界人士认为,应站在文化复兴的高度看待中国建筑问题,建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既要整合、传承民族传统,又要在与西方建筑技艺的融合对话中发展创新,建设决策也应强化评审团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完善后评估机制,真正尊重民众和专家的意见。
近几年,西洋山寨建筑如雨后春笋般频繁出现在全国不少城市。有媒体统计,众多仿制的国内外建筑中,美国国会大厦最受欢迎,在被媒体披露的仿建名单中,上海、重庆、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江苏、福建等多个省市均有政府办公楼与之相似。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网站嘲讽中国山寨建筑称,“在中国一下午逛遍巴黎、威尼斯”。
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如果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缺失了地域特色和内在活力,只能被淹没在文化趋同的大潮中。一国之建筑是政治、社会、文化、传统、经济、技术、地形、气候长期形成的结果,绝不能照搬或简单移植。山寨建筑决策者自以为附庸风雅,实际是不知章法,不问环境,不懂历史,没有文化。
一些专家指出,建设决策权掌握在极少数管理者手里,专家评审成了摆设,也造成了一地建筑风貌几乎完全取决于个别领导的个人喜好和审美水平。
目前建筑师行业生态堪忧,从业者专业素养严重不足,在赶工期、争项目等等压力下,建筑师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而把建筑设计当成敷衍了事和随意抄袭的商业行为。
目前在各个设计院里,建筑师抄袭司空见惯。以现在出版物和网络的发达程度,几乎没有找不到的图纸,为了抢生意争夺市场,也为了节省设计成本,建筑师们手边积攒了厚厚一摞满是范例的参考资料,有任务来了就东拼西凑照搬照抄。在西方国家,一般一个十来人规模的小型设计事务所一年只设计二三栋房子,能够精益求精地把设计精确到毫米。而在国内,往往一栋大楼的设计方案一个星期就要做好,只要最后搞出个很炫的造型,往往就能糊弄过不懂行的开发商和领导。
行业人士介绍,在巨大的新增建筑体量面前,目前中国建筑设计师总量与人口的比例却只有西方国家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2002年,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原建设部发布了《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但12年执行下来的现实是,由于竞争激烈,许多建筑师连这个12年前标准的一半设计费都拿不到。批量新增的建筑需求,加上残酷竞争而压低的设计费,使得国内建筑师被戏称为“拿着民工工资,掐着秒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