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人才不要文凭!年薪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
我们的观点:人才是一种特质,市场化的人才是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特质。
我们的标准:年薪十万即可称为人才,三十万以上中级人才,年薪五十万以上为高级人才……
上世纪八十年代,广州人把文凭称作是“砂纸”,那个年代,“砂纸”成为评判个人素质的最高标准。有学历就有前途,有“砂纸”就有职位,这种逻辑成了一个时期,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经典“人才辨别论”。
于是乎望子成龙的父母纷纷勒紧了裤带供孩子读书,目的就是要拿一个本科学位。这种风气到现在仍然没有停歇,许多考上大学的人居然说不出选择专业的理由,更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
学生不但要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长见识,空荡荡地学了一辈子的文化,然后才发现买菜的时候心算的速度还比不上卖菜的阿婆,工资也比不过种田人的收入,那便是对学习及学历的误解了。
翻开去年的报纸,能够看到这样一则广告:“五十万年薪谁聘我?”记得当时这个广告引来了不少的讨论。这个“应聘广告”夹杂在众多的招牌广告中间,显得十分显眼,也许可以说是“另类”。应聘广告的出现并不只是说明了人才市场从“应方市场”向“招方市场”的转变已经成为必然的现实,而且也昭示了人才价值的评估标准已经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市场经济价值是衡量标准
如今职场对人才的评估,标准应该是“这个人能够创造多少经济价值”,间接地说,应该是“这个人能赚多少钱”,当然,人才的身价便体现了这种价值创造的量,谁创造的价值越高,谁赚的钱也就越多。薪酬水平越高,越能说明你的社会地位以及所作出的社会贡献的多与少。
曾经遇到一位研究生,毕业之后分配到国营单位,干起打字的活(当时电脑打字是一门技艺)。18年寒窗苦读,未免令人起了怜悯之心,这便是“服从分配”惹的祸。然而到了今天,如果还有所谓的研究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丢弃一边,同样找份打字的活赚千把块钱艰难度日,则没人会说这是一种浪费,只会笑谈“低能”而已。
学历是经历,不是标杆
于是不得不谈谈“学历”与“学力”的异同。不同的地方,是学习知识的场地各异。从学院里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许就有了“学历”的认可。走了弯路的又或是剑走偏锋的,没有通过正式教育的途径,却拥有同样的知识水平,便可称作是等同的“学力”了。
于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那些“学历”不高但业务水平很强的私人老板,不需要携带翻译便能在交易会上和外国商人侃侃而谈,由此可见,懂“鸟语”的人并不都是学者,能够创造高价值的人也并非正规学院的门徒而已。当然,此处不是强调“读书无用论”,反而是在强调,人才的“深加工”是必然的趋势。
一句话:收入反应了你的能力。职场中挣扎的人们,尽管努力去创造财富吧。这年头,不必再以“这份工作发展空间很大”为理由解释自己惨淡经营的处境,谁的工资水平越高,谁便是“爷”。
(摘自亚太人力资源网)
引自:谁可称人才?年薪来说话! 作者:覃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