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推出一卡双号服务,同一张卡包含两个归属不同省份的手机号码,均可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有人认为,电信此举可方便流动人群,节省漫游费;也有观点认为,一卡双号实属鸡肋,只为挽救增长缓慢的用户数,取消漫游费才是根本。
日前中国电信面向有大量两地通信需求的用户,推出了国内一卡双号业务,可实现一张实体UIM卡包含两个分别归属不同省份的手机号码,两个号码均可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无需换卡或增加新卡。
据介绍,一卡双号业务是指在一张手机卡上开通两个数字移动电话号码,其中一个移动用户号码称为主号码,另一个称为虚号码。用户可通过手机菜单操作切换,可选择其中任一号码进行通话,用户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使用不同号码进行通信。
中国电信此次推出的一卡双号业务,用户在已有天翼号码之外可再申请一个异地天翼号码,无需换卡或增加新卡,也不需要更换手机。
据悉,一卡双号的主号码、虚号码均可正常收发短信和接打电话,用户在国内呼叫或发送短信至虚号归属地手机及固话用户时,自动使用虚号呼出,除此之外则全部使用主号码。
但需要注意的是,虚号码仅限归属不同省份的手机号码,且不能接收、发送彩信,不可进行移动上网和作为WiFi帐号,以及办理增值业务和套餐,也不能使用充值卡进行充值。
在资费方面,一卡双号业务收取一次性业务开通费10元,月基本费1元,包含10分钟语音。目前,西藏、新疆及港澳台地区暂不支持该业务。
据了解,这次中国电信推出的“一卡双号”业务并非首创,早些年在推广小灵通业务时也曾推出过类似营销活动,但这类业务一直没有引起过消费者的特别关注。据业内人士介绍,符合这类业务的群体量一直不大,因此类似“一卡双号”的业务始终是一种“非主流”业务。此外,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号码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开展“一卡双号”活动,“或许是一种对号码资源的浪费。”
一卡双号业务社会影响不大,但中国电信这些年推进的双卡双待业务却是风声水起,甚至称为了中国电信客户主要的使用模式和特色。按照中国电信的想法,通过双卡双待的手机进入被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把持的移动电话市场,先进行业务的分流,然后逐渐的采取措施进行客户的挖角。
这个策略,从实际效果看还是行之有效的,也确实帮助中国电信实现了用户数的快速增长。中国电信通过宽带的拉动与双卡双待在短短的几年中就将在中国联通手中垂死挣扎的CDMA网络发展到一个亿的用户,从而在移动电话市场站稳脚跟,应该说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
当然,奇迹也不会总发生。借助3G网络的优势,也趁着中国移动的3G打盹,中国电信能够在双网双待市场风声水起。4G时代开启之后,中国移动的4G网络建设迅猛,而4G手机也不再是3G时代那样制式分明,都变成了全网通的万金油,从而逐渐消灭了双网双待的市场空间,甚至让很多老用户流失,这也是中国电信的很大经营威胁。
中国电信开启一卡双号,从短期看,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用户数,从而让报表更好看一点,从长期看,中国电信也许正在探索应对双网双待的替代业务,一卡双号应该是一种可能的选择。当然,现在的一卡双号还仅限于电信的用户自身,未来是否会出现友商之间的创新呢?
这个资费显然还算是比较便宜,而且月基本费只有1元,作为副卡没有压力,可见其对准流动人口与学生的目的很清晰。
不过,既然是面对流动人口和学生,那为何不在校园市场与流动人口发展的关键时刻之前推出,而是选择在这个不疼不痒的时间段上市呢?
三家运营商都非常看重流动人口与学生,因为这些正是现在所有运营商新增客户的主要来源,但这些消费者其实也已经很少是初次用户,大都是转地域或转运营商的客户而已。三家运营商都有针对这些离散家庭用户的定向长途优惠产品,这次不过是中国电信的另外一种探索而已。
如果运营商们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彻底的解决漫游问题,这种以本地通话为噱头的业务根本就不需要存在,但是运营商们仍然抱残守缺不愿放弃惯性思维,加上运营商区域经营造成的省市分隔的利益纠葛,如此的解决方案也只是一个权宜之计。
至于很多人说的,运营商都有全国统一套餐的商旅产品,全国一个价,根本不存在漫游通话的问题,但那些套餐往往价格相对较高,还附加了很多增值业务,对于一些流动打工人群和学生可能并不具备吸引力。一卡双号注定是会有部分用户会选择,可真正用起来却不一定具备很大的价值,可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所以能否最终实现目标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