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视厂商推3D的闹剧散去之后,电视厂商们热炒4K已有2年之久,但4K整个产业链依旧千疮百孔;回首过往,4K究竟电视厂商集体的产业盛宴还是一场集体忽悠消费者的大骗局?
近日,在传统家电企业纷纷推出4K电视之后,互联网电视代表企业乐视终于在千呼万唤之下终于发布了其第一款4K电视--X50 Air。相信4月9日很多IT互联网从业者都感受到了当天微博和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对这场发布会报道的刷屏之势,一款产品刚发布还没开卖就成行业热门产品,着实只有互联网企业才可以创造这样的奇迹。
还没来得及适应电影院应接不暇、拍好重录、制作粗糙的3D电影,4K技术就已经来了。所谓4K,是指电视的分辨率是全高清(FHD.1920×1080)的4倍,约是高清(HD.1280×720)的9倍,4K电视也被称为UHDTV,是UltraHighDefinitionTelevision的简写,代表“超高清电视”。据奥维咨询统计,去年国内市场4K电视销售90万台,今年有望达到1000万台,仅今年第一季度,就有索尼、三星、海信、创维等国内外11家电视厂商推出自己的4K电视产品,型号超过了200款,增长速度超过去年10倍。难道说,中国4K电视的黄金发展期到来了吗?
很多人不明白4K电视到底是一个什么玩意儿,其实说简单点,就是“超高清电视”。物理分辨率特别高,能达到3840×2160,宽高比16:9,总约830万像素。我们现在一般用的是全高清电视,它们之间的差别可以用一个比较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解释,将4块全高清屏幕无缝按四格方块拼接起来显示4倍全高清分辨率的图像,这就是4K与全高清的差别。在画质上4K的确让全高清不可比拟。
但是4K虽好,却十分的不实用,4K产业问题多多,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国内的4K片源,实在少得可怜,说难听点,你花高价买回来,一点用处没有。尽管很多电视厂商在那儿使劲忽悠,但是消费者买单的极少。有机构在北京市场做过调查,在收集了超过7000人的问卷后发现,只有26%的人选择在更换电视机时考虑买4K,而因为4K会去主动更换电视机的不到7%,此外虽然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能够大概解释清楚4K跟清晰度有关,但是也有12%的人此前没有听说过4K这个词。4K电视显然还处在市场前期培育阶段。此外有意思的是,与当年齐推3D不同,电视厂商在推广4K概念时并不齐心,出现了较大的分歧——以LG为代表的一批电视厂商着力推广自己的OLED显示技术,而其他一些厂商则认为曲面电视的新颖形态比起4K显示更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片源问题是核心问题,目前只是有一些网络上的4K演示视频,谁买谁杯具。
面对曲高和寡的现实,就质量和功能而言,4k电视不能兼容3d,这个相当麻烦,也让很多买了4K感觉上当受骗了。然后从中国老百姓的使用电视情况来看,国人很多都是用广电机顶盒,卫星锅,网络机顶盒看电视,信号源本来就不清晰,就是在好的电视利器也不能把信号源过滤到4k的清晰度,所有很不实用。因此如果你听了厂商的忽悠“至真4K图像处理引擎,该引擎可以通过自适应优化画质提升技术,对普通清晰度画面进行复杂运算、分析和优化,使画面更接近超高清画质”,以为买个宝回去了,实际上有“苦”说不出。
哪些问题会制约4K电视产业的发展?
4K电视的热销并不代表4K产业在今年能够快速发展,因为4K电视背后还有三个因素做支撑。
第一:片源问题。不仅仅是国内,甚至好莱坞的大部分电影也都是2K方式拍摄,热门的美剧、韩剧以及综艺节目等少有4K的内容。
第二:芯片解码问题。国内一线的厂商纷纷表示掌握了解码的核心技术,能够依靠强硬的配置运行起来4K的精彩内容,但是目前提供展示的内容居然都是2K或者1K的内容,你们在害怕什么?
第三:网络带宽问题。一部4K的电影达到了100多G的大小,而我们平时电脑上下载一部高清的电影也不过1G多一点,中国大部分的家庭带宽小于10M(就这10M很多都是假宽带,根据测速网SpeedTest.cn的实测统计,2014年第一季度全国宽带网速整体明显提升,电信用户平均实测上传和下载值为4.1Mb/s和1.82Mb/s,而联通用户平均实测上传和下载值分别为3.5Mb/s和1.43Mb/s),网络速度不提升到50M甚至100M,4K电视不管拥有再强的压缩技术,都是扯淡。
所以,在2014年很多人会用上4K电视,但大不部分4K电视用户无法享受到4K服务,他们依然会在4K电视上看到普通的内容。
科技永无止境,当我们在讨论4K的时候,一些企业开始研发更高级的8K电视。比如日本的夏普就推出了8K分辨率的电视机,其采用了四色技术,就是在红、绿、蓝三原色基础上,再添加黄色元素,能够使画面色彩更具有张力。中国企业,还得加油,期待16K的电视由我们国内的企业首先研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