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目前国内民航业人才紧缺,很多航空公司高薪聘请外籍飞行员。然而外籍飞行员到底水平如何?
不要迷信外籍飞行员职业道德高。实际上,由于没有得到系统的职业、法律和道德教育,这些外籍飞行员在航班运行过程中,往往过于依赖高科技的飞机设备完成起飞和着陆,一旦遇到设备故障或天气变坏的情况,立即失去机长职能,便由国内副驾驶接管并安全落地的事比比皆是。同时,飞行纪律性差、随意性强是外籍飞行员的最典型特点。比如:某航空公司的爱尔兰机长在起飞前酩酊大醉,居然还坐进驾驶舱准备飞行;某航空公司外籍机长在厦门机场进近中竟然在没有截获盲降信号的情况下,对着一个山头就去了,居然还不知道,幸亏机场管制雷达及时发现予以纠正;某航空公司外籍机长竟然一起飞就失速,幸亏副驾驶及时提醒改正;某航空公司外籍机长在宾馆使用宾馆电话后拒绝支付电话费,被警察带走;某航空公司外籍机长在宾馆餐厅就餐后拒绝支付费用,被警察带走;某航空公司外籍机长无证驾驶,被交警带走;某航空公司在航班起飞前发现外籍机长未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联系到该员,但被告知其已回国和家人团聚;某航空公司台湾机长迪拜蹾机尾等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在这里,还有必要说一下外籍机长在中国的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高薪低能儿的出现,严重损害了国内从业人员的自尊。在飞行经验和技术水平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从事相同的工作的外籍机长的报酬远远高于中国籍机长,而且工作环境宽松、自由,远非流动被严格限制的中国飞行员可比。此种差异对于我国的飞行员来说本身就构成了严重的就业歧视。“歧视”损害人的尊严和生产率,通过不同的薪酬价值贬低本国飞行员,这会损害飞行员的自尊,使其产生不满,这种不满状态实际上会严重影响飞行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飞行安全,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就将会是重大损失。而且高度的不平等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因为只有平等的待遇才会促进员工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士气和责任感,从而减少劳动力流动。而歧视性的待遇不仅更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导致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下降,还可能影响其企业形象,影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对国际社会了解的增加,中国已经过了崇洋媚外的阶段,开始客观、理性的评价国外的制度、国外的生活方式以及外籍人士的真实能力和水平。但是,中国民航界却依然裹足不前,盲目的将外来的飞行员奉为神明,无视他们低技能、低素质的客观状况,给予他们相当于中国普通机长三倍左右的工资,对他们提的要求可以说是有求必应。这种情况不仅导致了明显的同工不同酬,影响了中国飞行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严重影响到了航空安全,已经到了不得不严格予以规范的地步。
确实,飞行员短缺是个急需解决的难题,但是解决的方式还有很多。在这里只说一点,就是解除辞职飞行员的种种飞行限制,甚至飞行禁令。目前正在辞职程序中的飞行员相当于一个中型航空公司的人力资源规模,并且基本上都是机长。这就是中国民航界的怪象,一方面是用三倍于中国飞行员的薪资招聘不那么优秀的外籍飞行员,另一方面却使中国的优秀飞行员长期陷于法律的泥潭中无法飞行,造成人才浪费。实际上,这并不是法律的问题,完全是管理的问题。民航总局以及各下属管理部门,如果放宽了飞行员的飞行经历、技术档案等管理手续的转移,那么飞行员就可以更自由的流动。就比如汽车司机,拿着驾驶执照,就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解决与原用人单位的纠纷。飞行员作为劳动者理所当然应该有选择工作的自由,对于基于培训费而产生的违约金的数额依法该赔多少就是多少,对于技术的要求该达到什么程度就要达到什么程度,但是无赖的拖延却毫无必要,是整个民航界的损失。现在最需要做得就是民航管理部门简化飞行员的各种档案转移程序,加快辞职飞行员的流动进程,更充分的利用已有的优秀的飞行员资源,为民航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引自:中国民航之怪现状:外籍机长鱼目混珠 作者:张星星